□百色新闻网通讯员?庞泳承
2月1日上午,大山里的天气有些冷,笔者行走在杨昌文的蜜蜂养殖基地内,不时会看见几只小蜂蜜趴在蜂箱外。基地内,杨昌文正在认真地查看蜂箱。眼前这个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农民,通过养殖蜜蜂不仅脱了贫而且还逐渐富了起来,酿出了“甜蜜”脱贫致富路,他就是田林县定安镇八来村半坡屯杨昌文。?????
两窝蜂点燃脱贫梦
杨昌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肢体残疾三级,家中三口人,其中孩子在右江民族医学院读书,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种植玉米等,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自2016年9月,我从田林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给的两窝蜂后,至此真的是点燃了养蜂脱贫梦。”杨昌文乐呵呵地说道,“听了授课老师给我们残疾人讲述养蜂的发展前景和收益之后,我就是想要通过养蜂来脱贫,不能等靠要,要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拿回蜂窝之后,杨昌文经常到距离半坡屯10公里之外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虚心求教养蜂“秘籍宝典”并热情邀请到基地内的养蜂专家上门服务。起初,杨昌文将2窝蜜蜂放养在离家不远的菜地里,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养蜂专家上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立即纠正这一错误做法,引导杨昌文将蜜蜂放养到离家4公里之外的林地内。
由于此前没有什么养蜂经验,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刚开始养的时候,杨昌文就被蛰了好几次,脸和手都被蛰过。“很疼,非常难受,但是自己不后悔。”杨昌文说。

图为杨昌文在查看蜂箱。
不服输的干劲续燃脱贫梦
2016年底,杨昌文开始到野外四处寻找蜂窝,并将蜂窝转移到自家的养蜂基地之内,同时着手准备做好第二年的蜜蜂繁殖分蜂工作,逐步发展起养蜂事业。这期间,也有村民提供发现野外蜂窝的线索,共计8窝,每窝他给了对方100元的“线索费”。
“由于缺少养蜂经验和养蜂技术也有所欠缺,2017年跑了好几窝蜂,切实有些心疼。”杨昌文说。老婆见蜂逃跑了,也是劝告杨昌文认真考虑养蜂到底值不值得,两人甚至为此吵过架。
为什么别人都干得,难道就我就干不得?为什么我养的蜂会逃跑?我就是不信这个邪!杨昌文凭着这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继续拜师学艺,将养蜂脱贫梦给继续燃烧了下来。2017年夏季,杨昌文首次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初次收蜂蜜80斤。到2017年底,他的养蜂规模已经达到60窝,成为了村里的养蜂小能人,并在当年实现稳定脱贫。??
对症下药发展壮大养蜂甜蜜事业
现如今养的蜜蜂基本上没有跑的,问起原因。杨昌文一边打开蜂箱一边告诉笔者,这两年养蜂有经验了,他已经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对症下药,预防蜜蜂逃跑或者打架等情况发生。养蜜蜂不但要防疫消毒,还要远离野蜂;蜂箱既不能在阳光下暴晒,也不能因为少阳光引起巢穴内潮湿……
2018年,杨昌文收蜂蜜1100斤。因蜂蜜质量过硬,在县残联和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蜂蜜供不应求,几乎都是通过电话等方式直接订货销售,获得收入3万多元。同时,他也卖了12窝蜂给有发展养蜂事业的农户,获得收益0.5万元。掰着手指头一算,2018年养蜂事业给他带来了约4万元的收入,成为年人均养蜂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目前,杨昌文基地内养有蜂70窝。
“现在养蜂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小孩也大学毕业了,感觉就像这蜂蜜一样甜,这一切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杨昌文乐呵呵地告诉笔者,养蜂不是苦力活,关键是要将技术学深学透学到家。
如今,看着自己的养蜂事业小有成就,杨昌文更加坚定了发展壮大蜜蜂产业的信心,力争在今年发展养蜂规模达到100窝以上。他说,在做大做强自己的养蜂事业的同时,更要辐射带动好屯内及周边有意向养蜂的农户一起通过养蜂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